您好,欢迎来到三六零分类信息网!老站,搜索引擎当天收录,欢迎发信息
免费发信息
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> 平凉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你是不是,也想知道鱼药的配比

2019/10/21 0:37:46发布129次查看
给鱼治病有4种方式:1、直接倒进鱼缸;2、捞出来单独药浴;3、掺在鱼粮里口服;4、用注射器注射。
前两种是治疗鱼病的常用方式。第三种大多用于肠胃方面的病症,第四种需要有一定专业知识,门槛高,实现起来有点难。
图片来源丨instagram
治疗鱼病的理想方法,是以单独药浴为主。而实际上单独药浴需要有单独的容器,有时候还需要额外准备加热棒或者氧气泵,在药浴期间,皮肤可能免不了跟药物直接接触,所以有相当一部分鱼友喜欢把鱼药直接倒进鱼缸,也就是养殖场里常说的“遍洒”。
遍洒的方法看起来比较简单,只要把药洒进鱼缸,慢慢给鱼治病好了。这种看似简单的操作,据我所知有个无可避免的弊端。
首先从时间上看,遍洒的治疗周期要比单独药浴时间长,而且在治病期间,一些消毒剂跟抗生素会抑制或者杀死硝化细菌,导致硝化系统功能减弱或甚至崩溃。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,而且随着治疗周期慢慢推进,硝化系统受到的损伤会逐渐加深。所以用遍洒的方式对鱼缸生态的破坏,受到三个方面的影响:第一,受时间影响;第二,受药物的浓度或剂量影响;第三,受药物的使用频率影响。
不管哪种鱼病,网上都有很详细的治疗方式,也都标注了用药周期跟频率,但是对浓度的描述似乎有点模糊,多少有点表述不清。很多教程的表述都只限于用什么药,多少浓度或者多少百分比的用量。但没有教程说这些用量要不要进行再次稀释。
之前我觉得这方面的考虑多少有些画蛇添足,但有鱼友提出了这个问题,它就显得比较有研究意义了。不可否认,例如0.01%或者1ppm原本就是药量的表述,但这只是配置药物溶液的配比,并不能说就是药物入缸的配比。
图片来源丨unsplash 摄影丨louisreed
以1ppm为例。它的常用单位是mg/l,就是每1l水溶液里,含有1mg(毫克)药物。如果按照以前的做法,我会计算一下鱼缸水的体积,然后根据药量说明计算后加入药物。
以一口60*35*40鱼缸为例。满缸容量是大概是84升。如果某药品说明书中的定量是1ppm,只要在鱼缸里加上大概84mg的鱼药即可。
图片来源丨pixabay 摄影丨publicdomainpictures
上面是我原本以为比较合理的配比方式,但是有一些鱼友说这种配比只是配置溶液的方法,并不是配置溶液之后,再倒入鱼缸该有的用量。于是我翻阅资料,看到了常用溶液稀释公式。
我觉得有点对不起我的老师,因为这个公式肯定在课本中出现过,而且属于比较基础的公式:cv=cv。其中c是稀释前的溶液浓度;c是稀释后的溶液浓度;v是稀释前的溶液体积;v是稀释后的溶液体积。
图片来源丨pixabay 摄影丨capri23auto
由于这种方式个人没有使用过,所以就不具体计算了。大体步骤是先将药物溶于水中,尽可能的搅拌均匀,有一些不太好溶于水的,可以在特定温度或光照下进行配比。配比好的溶液,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稀释。不同药物的稀释度不同。
我至今没有查阅到具体的稀释度为多少才合适(只有一个帖子建议稀释到30%),所以尴尬点就是你没法特定一个具体数值进行演算。最后根据鱼缸的体积,按照比例下药。
图片来源丨pixabay 摄影丨irina_kukuts
我一直想写一篇这样的文章,但前前后后经历了快一个月时间,都没有长足进展。其中部分数据的变化性很大,只有一个参考公式自然没有说服力。
能支撑这种稀释药物的案例,也只有下药过多导致观赏鱼死亡的一些事实了。药物本身就有毒性,用药死鱼的现象并不少见。所以稀释一下,减少浓度或许是有必要的。
图片来源丨pixabay 摄影丨pdpics
这几天我自来熟的问了几个新认识的鱼友,他们表示已经过了刻意追求精准数据的时期了。
什么样的鱼得了什么病,需要加多少鱼药,只靠经验就能估量个大概。养鱼到了一定程度,还是尽量少用药,所以这些林林总总的用药标准,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吸引力了。而且这么精细的数字化玩鱼方式,或许只在高端观赏鱼圈子里才能成为常态。
图片来源丨pixabay 摄影丨tuan86
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养鱼观,我总是觉得对生活在水族箱中的生物来说,它们并不在乎你计算出了什么了不得的数据,也不会感谢你因此辛苦学习了多少耽误下的知识。只要舒舒服服的活着,其他就跟它无关。
即使是这样,我们仍然要一边感受生命的魅力,爱好的吸引力以及生活的约束力,一边如履薄冰的保持好奇心跟新鲜感,试着揭开这个世界千万种模样,心怀感激,寻山问路。
文章由意牌旗下【yee水族世界】原创,转载请联系作者

平凉分类信息网,免费分类信息发布

VIP推荐

免费发布信息,免费发布B2B信息网站平台 - 三六零分类信息网 沪ICP备09012988号-2
企业名录